“趾高”,语出春秋•鲁•左丘明《左传•桓公十三年》的记载:“十三年春,楚屈瑕伐罗,门伯比送之还,谓其御(赶车的人)曰:‘莫敖(楚国官名,指屈瑕)必败。举趾高,必不固矣。’”这句话揭示了屈瑕骄傲自大的性格,以及他因此而可能遭遇的失败。
周桓王二十一年(楚武王四十二年,公元前699年)春,楚武王不顾劝阻,派他的儿子屈瑕进攻罗国。楚国大夫门伯比送屈瑕出师后,对他的驾车者说:“屈瑕这次伐罗,肯定要打败仗。你看他走路,脚抬的很高,露出神气十足的样子,这说明他备敌之心早就没有牢固地树立,总以为谁也不如我。”之后,他又对楚武王表达了同样的担忧,但武王并未重视。
武王的夫人邓曼则认为,门伯比的意思不在于罢战,而是说屈瑕在去年的伐绞国战争中打了败仗后,就开始自恃自大,轻视罗国,不听取他人的意见。如果不是这样,门伯比又怎么会在军队出发后才提出警告呢?这是他担心屈瑕打败仗,请求增援的意思。然而,武王派人去追回屈瑕时,已经为时已晚了。
屈瑕发布号令说:“再有敢言不应伐罗的斩首。”然而,当军队到达鄢水过河时,秩序开始混乱,等到到达罗国时,罗国与卢戎两支队伍夹击楚军,楚军被打得大败。屈瑕在湖北江陵县东南的荒谷地方自杀。随同的军官们自己把自己囚缚起来,听候武王处置。武王说:“这是我没有听从劝谏,才有此难,不是你们的过错。”
“举趾高,必不固矣”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“趾高气扬”,形容一个人傲慢不谦,得意忘形的样子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易保微信测试平台,本文标题:《趾高气扬(成语故事)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